NEWS CENTER

新闻资讯

特朗普125%关税重锤,“关税战”撕裂全球供应体系?中国如何破局?

时间:2025-08-15

   

           2025年4月8日,COMEX(纽约商品交易所)期铜价格延续下跌趋势,最新价为4.293美元/磅,较前一交易日下跌0.012美元,跌幅0.28%,收于2025年1月7日以来的最低价。


4月4日铜市场价格下跌9.27%,报每磅4.3810美元。

             


      

4月初,国际铜价的剧烈波动与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政策存在多重关联。


3月28日,特朗普宣布对进口汽车征收25%关税后,伦敦金属交易所(LME)铜价当日下跌0.8%至每吨9,846美元,纽约商品交易所铜期货跌幅达1.2%至每磅5.18美元。


这直接反映出市场对汽车产业链用铜需求萎缩的担忧——全球约12%的精炼铜用于汽车制造。


随着4月3日美国公布更广泛的关税计划(包括对60国加征最高46%的附加关税),尽管铜制品被暂时豁免,但市场恐慌情绪仍导致纽约铜主连合约在4月3日至7日累计暴跌14.6%‌,LME库存同期被抽空12%至267225吨,无疑是投资者为规避政策风险加速抛售所致。


美国的关税政策,对铜价的传导机制体现在供需两端。





尽管特朗普声称,对铜制品实施关税豁免,但政策的不确定性已实质性地改变了市场预期。


标普全球预测2025年全球铜缺口将达30万吨,但当前价格走势与基本面明显背离,很显然,贸易保护主义对市场定价机制的扭曲效应已经凸显出来。






业界不会忘记,在2018年,特朗普首轮关税曾导致铜价单季下跌15%‌,而当前特朗普政府推出的更具危害性的关税体系,包括125%对华关税及20%对欧关税,在未来,恐将引发更大规模的供应链重构与价格震荡。


美关税政策,加速供应链“区域化”


综合市场观察,近期国际铜价的暴跌与特朗普政府关税政策的叠加效应,正在深度重构全球铜供应链格局。



从形势演变看,特朗普关税政策正在加速供应链“区域化”进程。


美国对进口铜加征25%关税的预期(5月实施)促使本土企业提前囤积6个月用量,直接抽空国际流通库存。而中国作为全球最大铜消费国(占53%),在冶炼端收缩的背景下,转而加大再生铜进口(1-3月同比增长27%),推动东南亚废铜加工产能扩张。




特朗普政府针对中国、欧盟分别设置的125%和20%关税,本质上是在重构全球制造业版图。当跨大西洋运输的铜材,面临最高46%的附加关税时,欧洲汽车制造商被迫转向非洲铜矿(如刚果KCC矿)建立直供通道。而北美汽车产业,则加大开发阿拉斯加Pebble铜矿。这种区域化趋势,已体现在物流数据中:4月份,大西洋航线铜运输量同比骤降38%,而非洲至欧洲的铜精矿运输量却增长21%。


这种政策驱动的供应链重构,使得2025年全球铜矿资本支出较原计划削减23%,新项目投产延期风险上升,或将放大未来3至5年的供需缺口。


尽管新能源需求(2050年数据中心用铜预计增6倍)‌仍提供长期支撑,但短期政策干预已导致供应链效率损失约120亿美元/年,全球铜产业链正经历冷战后最深刻的格局重塑。


铜供给需“主动布局”


特朗普政府的系统性关税政策,正通过多重传导机制冲击着国际铜供应链,也对中国铜供应链造成了影响。


在出口端,中国对美铜材虽直接出口占比仅约7%,但出口依然面临125%的叠加关税压力,高端铜加工品企业将面临订单转移风险,特别是半导体用铜合金等战略性产品,可能遭遇市场份额流失。


128679175_14539478880281n.jpg



美国推动的“本土化”政策或促使智利、秘鲁等南美铜矿出口转向北美市场,这直接威胁到中国铜精矿进口渠道的安全性——当前中国铜精矿对外依存度高达82%,其中南美供应占比超60%。




另外,技术创新与产业链升级是根本出路。针对美国在新能源汽车用铜领域的关税壁垒,应加速高强高导铜合金研发,将车用铜材加工费从800元/吨提升至1200元/吨,通过产品升级对冲贸易壁垒。


美国将(一)修改2025年4月2日第14257号行政令中规定的对中国商品(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商品)加征的从价关税,其中,24%的关税在初始的90天内暂停实施,同时保留按该行政令的规定对这些商品加征剩余10%的关税;(二)取消根据2025年4月8日第14259号行政令和2025年4月9日第14266号行政令对这些商品的加征关税。



这些措施需多元化的国际铜资源合作协同推进,通过中资企业在印尼、刚果等地的矿业投资,构建自主可控的全球铜资源网络,最终实现从“被动防御”到“主动布局”的战略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