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词 是由麦基里创造的,PI这个词——现在比较通用的中文翻译,叫作“实物互联网”。
传统的互联网处理的是“字节”世界的“信息”,实物互联网处理的是“原子”世界的“实物”。
实物互联网并非物流网
因为对应现实世界的物流/供应链,很多人很容易把Physical Internet直接翻译成“物流互联网”。或者加上形象的“物体流动”概念,将其翻译成“物动网”;或者加上时髦的“智能智慧”元素,将其翻译成“智慧物流网”;或者干脆根据PI的谐音“π”,将其翻译成“物派网”……
在PI理论的开创者们眼里,实物互联网不仅仅是运营层解决方案集合的智慧物流,而是一种“以互联网架构重新思考物流”的新型结构。
2015年,(美)埃瑞克·巴洛特(Eric Ballot)、(加)班旺·蒙特勒伊(Benoit Montreuil)、(法)罗素·梅勒(Russell Meller),三位教授共同出版了全球第一本实物互联网学术专著《Physical Internet:The Network of Logistics Networks》。请注意书名副标题,在“Logistics Networks”前面又加上一个“The Network”,明确宣言:这是一个打破封闭和局限的“网间网”(或者说是“网上网”),也是一场系统层网络架构的“范式革命”。
无论是PI还是物流智联网,共同的梦想都是构建一个“分布式+超链接”的“新世界”——通过一整套TCP/IP协议,互联网将不同类型/规模、独立运营/管理的计算机网络,连接成信息可以畅通全球的网络;为什么物流运输体系不能构建这么一个全球网络,让所有的物流资源,都可以在这个开放/共享的公共平台上众包/协作?
这是一场“基础设施革命”。如同互联网给人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样,实物互联网必将再次给人类带来层出不穷的商业模式创新和新型的“生态物种”。
实物互联网不仅仅是物理网络
就其对应于数字互联网的虚拟状态而言,并不为错。更深一层,就传输对象而言:数字互联网上传输的是被标准化协议封装了的“信息包”;实物互联网上流转的,则是被标准化容器封装了的“实物包”——既然流转的是“实物包”,这个Internet必定是“实体”的。
2024年快递包裹量突破1,750亿件)、网络覆盖面广阔(已覆盖中国96%的行政村,并延伸20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中国快递崛起的终极秘密”到底是什么?
相峰认为:快递草根创业者或许并未意识到,其自身行为暗合了实物互联网的理念,在激烈竞争和市场打拼过程中,最终孕育出基于“社区信任”的“直营平台与加盟网络相结合”的商业模式创新。归结为四大网络的集合体:组织架构的“加盟网络”、实物流通的“运营网络”、信息传递的“数字网络”,以及情感纽带的“人文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