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CENTER

新闻资讯

山姆“翻车”背后:零售商的阳谋,品牌方的无力

时间:2025-08-09

山姆把好丽友摆上货架,结果被骂上热搜,最后选择下架——听起来匪夷所思,但却真实发生!

真正被“嫌弃”的,是山姆吗?其实是一批大众品牌。

消费者的潜台词是:“我为会员付费,是为了体验更好的选择,不是来买这些我早就腻了的货!”

这场风波,表面看是山姆“翻车”,实则折射出——消费者在变,认知在变,商品吸引力的逻辑也在变。

对应这种变化的,是越来越多零售商开始加码“自有品牌”。

这是品牌方明知对自己不利,却无法拒绝、甚至必须参与其中的——阳谋

为什么我要借山姆事件谈这个话题?

因为它揭示了一个尖锐现实:品牌的传统护城河,正在被悄然掏空。


01


消费者的情绪转折

山姆一直有大众品牌,也是定制款,为什么过去大家趋之若鹜,现在就接受不了,开喷了?

你要看到这里面有一个关键的消费者情绪转折:

过去:“哇,这个品牌在山姆里变了个样子!”

现在:“哦,不就是换了个包装?”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图片

第一、品牌幻觉系统被击破。

过往大众品牌的定制款在视觉呈现、命名、包装、货架排布上更“融入式”,让人感知不到“这是那个XX超市就能买到的货”。

但这次更加“显眼”,用户第一次在“山姆的光”下,看清了“自己熟悉的影子”——原来我花会员费,只是进了一个高配版大超市而已。

这叫什么?不是你不能卖大众货,而是你不能让我意识到你也卖大众货

第二、差异化阈值被拉高

现在大量的零售系统,包括线上和线下,都把山姆视作标杆模范,山姆同款随处可见,很多商品类别,你在盒马、七鲜、小象超市,都能找到相似甚至完全相同的商品。

问题是,你山姆是收会员费的。

山姆商品本身的稀缺性在下降,现在你又这么显眼地给我上大众品牌,我有点不能接受

第三、社交网络加速情绪外溢。

过去用户对山姆的信任,叫“我愿意为你的判断买单”。

这次事件带来的是,“我以为你是会员专属,结果是红绿灯边的好丽友”这样的概念在网络极易传播。

用户有种被骗、被套路的感觉,最后转化为情绪化审判:“山姆,你变了

山姆有没有变,我不好判断,但是消费者变了,这是肯定的。

过去大家进山姆,除了商品,还有“精选过的”、“别人没有的”、“更好一点”的体验和感觉。这种体验一旦被平凡化,用户的落差感就会瞬间引爆。

这种微妙的心理落差,折射出什么?

消费者感受不一样”的阈值在不断拉高。

其实,不止山姆会员,无论线上还是线下,当消费者选择无限丰富,注意力和耐心反而更加稀缺,对商品的差异化、新鲜感要求越来越高。

这导致,越是常见的大众商品,越是激不起他们的兴趣。


02


自有品牌:零售商的“阳谋”

事实上,近年来在逆势增长的零售案例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样的变化

盒马NB,通过定制化的自有品牌组合,把握精准人群需求,用性价比赢得忠诚顾客;奥乐齐,用90%以上的自有商品,让顾客感受到“专属”和“精选”的魅力

它们的成功,表面上看是靠低价、折扣,事实上这只是结果的呈现,从底层看,它们赢在了用差异化的商品,把控了用户心智。

胖东来更不必说,靠精细的自有商品结构,牢牢锁定了忠实顾客的消费偏好DL品牌更是输出到全国。

图片

用户不再盲目追随品牌本身,而更倾向于选择那些能精准满足自己需求的产品或渠道。

这种需求的迁移,正在深刻改变零售与品牌之间的关系。

零售做自有品牌,这个趋势并非新鲜事,但当下却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具威胁性。

从纸巾、瓜子、牛奶,到饼干、饮料——零售商直接找代工厂,挨着品牌商品摆上货架,价格便宜三成甚至一半明摆着告诉消费者——“我性价比更高”。

而对品牌方来说,这种竞争方式的可怕之处在于:

1. 价格直接压低三分之一甚至一半,就贴在你的品牌旁边,你无处躲藏;

2. 如果愤而离场,渠道销量拱手相让竞争对手;

3. 如果忍气吞声,你只能眼看自有品牌一步步侵蚀自己的份额。

这是零售商的“阳谋”,你知道,却无力反击。表面上,你还有选择权,实际上你已然身处被动。

自有品牌的崛起,其实不是零售商“背刺”品牌,而是商业逻辑的升级。

零售商基于场景、数据、用户洞察去反向定制商品,本质上是消费者需求主权的胜利。

相比之下,传统品牌还在基于“我造什么你就买什么”的推式逻辑,自然逐渐失势。

这种阳谋越来越普遍,众多品牌商如坐针毡。


03


品牌传统模式面临挑战

当然,需要明确的是,自有品牌并不是每个零售商都能做好,它对零售企业的供应链能力、产品开发能力、用户洞察能力要求极高。

山姆、奥乐齐胖东来能成功,是因为它们真正拥有强大的商品开发与供应链体系,而大多数零售企业,并不具备这种能力。

图片

目前来说,大多数零售企业做的“自有品牌”,只能称为“自有商品”,远远没有达到“品牌”的内涵

但这不妨碍,这些商品侵蚀传统品牌的份额。

第一、中国制造业的成熟,极大降低众多零售商开发“自有商品”的难度。

第二、消费者呈现出对品牌祛魅的倾向,特定渠道的“自有商品”有不错的动销。

某品牌高管跟我说,过去我们在区域是选经销商,现在是经销商选我们。

为什么?

“规模不够,干不下去,导致越来越多的品牌集中到少数经销商手上。

而且过去我们品牌,超市必须上,因为消费者认,现在没有你也没关系,所以在很多地方我们没有选择。

这是现状。

零售端的主动权上升,意味着品牌方赖以生存的传统模式面临挑战:

过去靠广告驱动认知,现在用户越来越难以打动;

过去靠渠道大量铺货,现在SKU纷纷被下架;

过去依赖经销商体系,现在渠道网络越来越脆弱。

品牌是不是越来越弱势?跟过去相比,有这种趋势

但品牌就不再重要了吗?当然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