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CENTER

新闻资讯

如何保持应急物流系统的预见性和可持续性?

时间:2020-04-28

    应急物流不是以经济效益原则为目标,而要以时间效益最大化和灾害损失最小化为根本目标。


  一个现代化的应急物流体系不仅仅是政府单一的物资管理体系,更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治理系统。


  风险的无处不在和风险治理资源的短缺是一个恒常存在的矛盾体。


  在本次抗疫的持久战中,应急物流体系成为世人关注的核心环节,也是备受诟病的瓶颈所在。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上,明确将健全统一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作为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五大改革任务之一。未来不仅是要按照集中管理、统一调拨、平时服务、灾时应急、采储结合、节约高效的原则健全机制和预案,还要重点构建集中生产调度的国家储备体系、统一的国家应急物资采购供应体系。这也就涉及应急物流的重构,要能够根据某一地区突发公共事件可能发生的频率及预计的应急物资需求情况,建立应急物资的规划、生产、储备、应急采购和流通体系,以便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能够在有限的时间、空间和资源约束下将应急物资运达应急需求点。


  面对这一重大任务,究竟如何重构我国的应急物流体系呢?应急物流已经成为现代供应链管理中的重要命题,也是联合国人道工作集群(cluster)体系的十一个子系统之一。本文会具体从应急物流体系重构涉及的管理技术、社会治理和面向未来的韧性理念等三个层面进行深入剖析。


  应急物流体系重构是一个


  模糊性下涉及多目标优化的管理技术问题


  应急物流相对常态下的物流状态,会存在许多差异,不仅是在物资、运输载体、流程和速度上有着不同的要求,更为重要的是供需双方的信息对称性。常态下,物流的供需双方都是明晰的,为此需要讨论的更多是运输时间、流动成本以及安全性等问题。但突发事件发生后,尤其是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机理和可能影响双未知的情况下,第一时间很难清晰确定供需各方的信息。


  到底需求什么?谁是主要需求者?哪里是最重要的保障区域?什么样的设备是符合需求的?一系列因素都是在事件发展过程中逐步得到确认的。也就是说,应急物流不是以经济效益原则为目标,而要以时间效益最大化和灾害损失最小化为根本目标,必须在不确定的情况下争分夺秒,以实现对应急需求最大可能的快速和精准化响应。当然在此前提下需要考虑尽量降低应急物流成本,这就意味着应急物资保障必然会涉及物资的规划、生产、筹措、储备、运输、中转、分发、配送等多个环节以及政企社、公民等多元主体,应该是一个公共物流、商业物流和公益物流有机结合的复杂系统,需要进行全系统、全流程、全链条的设计和组织。具体不仅涉及系统优化的核心问题,即研究应急物流定位—路径问题( Location-Routing Problem, LRP),还会涉及物资分类管理等供应链管理问题。每一个细节都会影响成败,不仅是最后一公里,还有起初一公里以及最后一百米!


  对于这样一个模糊性下涉及多目标优化的管理技术问题,我们需要关注以下核心问题。一是需求数据的准确性。这既涉及实时性需求评估的问题,例如本次抗疫过程中,战疫的三条防线提出的需求都是在不断动态调整的;还会涉及需求预测问题,如何针对不同区域的风险特征进行科学预测,从而开展应急物资储备和产能储备规划。此次抗疫中人工智能技术的使用也带来了较为显著的助力作用。二是交互数据的标准化。这既包括如何准确提供需求和供给的物资清单,进行4W(who/what/when/where)等表单工具的推广使用,还涉及交通通行证、物资合格证等一系列管理流程的标准化。当前各系统、各部门都有着不同的管理体系,需要通过标准化来实现一体化,降低物流的交易成本。三是供给的多元性。这里谈论的多元性,不仅是针对医疗物资,更为重要的是对多元主体差异性需求的回应。例如一些特殊群体的物资需求,如老幼残障人群的特殊需求,如妇女所需的卫生巾、安全裤的问题。四是应急物流储备金的问题。需要完善应急物资储备金制度,不仅建立资金池,还要优化响应程序以及针对不同市场主体的合作机制。五是风险管理机制。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不仅要注意废旧医疗物资处理,还要关心高风险下的物流人员保障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建立相应的应急物流风险管理体系。六是专业化能力建设的问题。一个完善的应急物流体系不仅需要在应急管理指挥架构中专项管理,还需要在不同流程中加强物流专业力量的充实。这就需要有专业化、系统性、常态化的队伍建设,同时经常性开展军民融合、实战化、常态化的应急演练。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关注国际和国内协同、应急物流的效率评估等问题。


文章转载于《小康》杂志